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学校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工作的开局之年和实施“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201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深化综合改革,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学校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开好头、起好步。
一、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总结梳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举措和成效,继续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一批示范课堂,形成一批工作品牌。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化学习教育和宣传阐释。加强和改进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组织教职工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统筹做好领导干部上讲台工作。按照中央和市委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继续深入贯彻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十百基层”计划,切实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依托学生大数据中心,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修订《北京工业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建立院级师德建设委员会,将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评聘考核首要标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违反师德行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整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强化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堂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继续加强“青马班”品牌建设,优化学员选拔方式,完善学员培养机制,提高青年教师学员比重。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突出政治标准,抓紧抓实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研究制定学校党委工作规则和落实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学校党委全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继续实施干部队伍建设“二七一计划”,结合新一轮中层干部选聘工作的完成,做好新任干部的教育培训,探索完善干部的分类选聘、分类管理机制,加强聘期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健全聘任制领导干部聘用体系。启动实施干部储备计划,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统筹做好干部交流和挂职锻炼。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促进干部成长成才。
4.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北京高校党建难点项目支持计划的实施,健全学校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做到主体全覆盖、内容无死角、落实全流程。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统筹做好院级党组织换届工作,健全学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三级教学科研机构会议决策制度,优化教师党支部设置,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深化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继续打造“示范支部”和“一院一品”基层党建品牌。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联系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常态机制,做好在青年教师和高端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完善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激励保障机制。
5.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日常检查考核,层层分解落实“两个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纠正“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持续深化巡视整改,完善标本兼治、举一反三的长效机制。落实党内监督职责,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突出抓好师德师风监督,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总结二级纪委试点经验,探索学校监察体制改革。继续抓好先进典型示范教育、重大案件警示教育和廉政教育,做好中层干部特别是新任中层干部的廉政教育。加强纪检监察专兼职干部队伍和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建设。
6.进一步做好统战、群团、离退休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研究制定学校层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实施办法,完善校院两级统战工作机制。研究成立留学归国人员联合会,建设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和后备人才数据库,继续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工会、教代会建设,推进民主管理。推进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服务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引领,积极探索规律,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关工委建设,激发全体师生员工爱校荣校热情。
7.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推进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工作和“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推进科技创安,做好安防系统的升级改造和维护,提高校园安全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危险化学品治理。建立隐患排查清理的长效机制,健全防治协调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强突出情况通报核查。高度重视各类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突发问题,强化风险防控和群防群治。构建严密科学的保密管理体系,做好检查各项工作。加强阵地管理,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活动的分级审批备案管理,完善意识形态领域舆情监测机制。
二、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开启“双一流”建设新征程
8.落实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召开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启动大会,正式发布实施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擎,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追踪总结“十三五”规划中期进展情况。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全力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推动核心学科,带动支撑学科,辐射学校其他相关主体学科,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对学部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推行学部制改革。深入分析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建立学科发展基础数据库,加强对学科的考核与动态管理,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评估体系,建立完善退出机制,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
9.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持续扩大高端人才队伍体量,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启动第三轮全员聘岗工作,强化学部、学院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特点,根据教师的专长、兴趣及学科需要,合理划分岗位类型。继续探索建立人才特区,试点高层次人才“准聘”制度和团队考核。稳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扩大学部、学院自主权,探索建立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机制。强化教学效果与教书育人效果的应用,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配套改革,促进教学科研融合和科研反哺教学。统筹各种用人方式,加强各支队伍建设,增设聘任制岗位,着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0.推进人才培养内涵发展。以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认真梳理问题和不足,明确整改目标,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任务,完成检查验收。面向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需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善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和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一流专业建设。结合“新工科”建设,继续推进工程教育认证、行业评估,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满足人才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加大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强化工程实践特色。研究与学部制相匹配的大类招生培养体系。做好继续教育工作。有序完成校区转换过程中教学计划的对接。
11.提升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水平。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进一步规范完善研究生教育相关制度,全面推进“1261工程”。试点建设学科生源基地,充分发挥导师在招生中的学术影响,切实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构建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深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针对学术学位,制定硕博一体培养方案,增设前沿课程。加强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和国际生培养。对参加2014年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的学位点整改工作开展验收。做好导师遴选工作,充分发挥导师育人作用。建设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教育基地。
12.做好就业创业精准化服务。完善和创新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帮扶力度,健全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下大力气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加强京津冀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拓展京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深化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工作的融合,统筹资源开展“微创新”,协同校内外资源开设创新创业第二学位。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依托“一街三园多点”创业园孵化体系,做好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遴选、支持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市级创业园。构建学校特色训练项目体系,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1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召开学校科技工作大会,倡导文化科技融合全面推进学校科技工作。着力建设学校军民融合工作体系,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对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国家重点科技基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探索实施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新机制,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深化“大科研”计划内涵,加大对高水平新型智库建设的支持。以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带动项目合作,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修改完善相关奖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校地合作,推进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多措并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14.扩大对外交流与开放合作。进一步完善“281”全球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合作,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不断提高师生到国(境)外学习、研修比例。发挥学部、学院主体作用,优化国际化考评体系。以中波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孔子学院建设为抓手,逐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输出。积极促进“京港大学联盟”建设,深化与港澳台高校的交流合作。构建外专引智体系,扎实推进国家级“111”引智基地建设。规范出入境管理,加强行前教育和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国际学生招生项目,完善国际学生培养体系。面向国内,积极发挥校院两级主动性,努力筹集社会资金。对接京津冀优质资源,深化战略合作。拓展校友工作,推动海外校友会成立。进一步加强大学理事会、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建设,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联系,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
三、持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5.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行政规章制度的制发机制,切实落实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完成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工作。全面梳理学校内设机构的职权,进一步明确、细化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和改进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师生法治教育。着力从管理上提质量、增效率,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落实政府会计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扩大审计范围,实现审计全覆盖,认真落实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积极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关键部门与关键环节风险防控。
16.统筹规划校区建设。整合多校区资源,启动新一轮校园规划修编,合理规划“一主六辅”校区布局,打造“四环、三区、两轴、一门户”的空间格局。立足挖潜改造,激活腾退空间,最大限度满足学校核心职能需求。以改扩建逸夫图书馆为契机,启动周边园林景观建设。统筹东校区零散建筑的后续管理,启动西大望路地标性建筑建设的论证工作,做好新建楼宇的使用规划。提高基础设施改造专项经费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编制实施通州校区基础设施改造计划,持续改善通州校区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17.推进资源配置改革。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研究推动资源下沉、重心下移。科学合理配置房屋资源,全力推进公有房核算及缴费工作,做到用房必有效、超额必交费、无效需退房。加快推进专用资源设备的有偿使用改革,建立设备采购及设备报废处置的科学论证体系。全面启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监控。完善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探索建立以质量和成本为重要考核内容、以结果导向配置公共资源的绩效管理机制,围绕质量、效益、特色,合理高效使用学校资源。做好能源使用监测和节能减排工作。
18.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统筹协调,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打造“智慧工大”移动平台,提升一站式信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广“北京通-校园一卡通”应用。建立数据中心,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应用水平,大力推进数据共建共享和优化办公系统两项提升工程,保障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稳定运行。继续推进档案信息化进程。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强化信息化保障队伍建设,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安全保障能力。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推动新版网络教学平台上线,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9.全力塑造大学文化。召开学校大学文化建设推进会,启动校园文化整体提升工程。进一步推进学校标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完成新一轮校园道路指引系统的建设,做好楼宇文化建设。加强校院两级协同联动,做好校史、院史、人物史的系统研究。推进“口述历史”工作,打造文化载体支持平台、文化环境建设平台、文化影响传播平台,不断彰显和夯实“艰苦奋斗、穷究真理、锐意创新、开放包容”的工大精神,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营造崇尚学术、多元并存的育人氛围。
20.积极回应师生关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加快推进管庄校区规划步伐。提升场馆服务保障水平,丰富师生文体生活。继续深化与友谊医院的合作,推进“健康工大”建设。加强机关职能部门作风建设,做到真服务、少折腾。积极参与“高参小”工作,支持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建设,努力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园入学问题。全力推进民生工程,补齐民生短板,完善教职工权益维护与救济机制,坚决维护公平正义。
附件
相关名词解释
(共24项)
1.“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两学一做”: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3.“十百基层”计划:指学校每年评选出100个优良学风班、100个优秀团支部,100个优秀宿舍、10个十佳班集体、10个标兵团支部和10个标兵宿舍,通过加强班集体、团支部、宿舍建设,增强学生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
4.“青马班”:全称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班”。在团中央的倡导下,学校于2013年11月开设了第一期“青马班”,对青年教师、青年干部、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其增强政治修养,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5.“二七一计划”,指学校在5年内,按照好干部标准选任培养好200人左右的处级干部,特别选用好70人左右的处级正职干部,培养锻炼一批100人左右的后备干部队伍。
6.“示范支部”:指学校在5年内分批次创建100个示范性党支部,入选党支部在党支部制度建设、党员作用发挥、支部创新案例等方面具有鲜活生动的工作基础,在党员培养教育、党建工作创新及发挥带动作用方面能够形成特点亮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一院一品”:指学校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各院级党委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凝练特色,强化品牌建设,实现一个院级党委打造并形成一个品牌的效应。
8.“双带头人”:指探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原则上教师党支部书记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一般应兼任本机构行政职务。
9.“两个责任”:指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10.“四风”: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11.“四种形态”: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一是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二是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三是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应为少数;四是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12.“双一流”:指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13.高层次人才“准聘”制度:指对引进的部分高层次人才规定在一定聘期内实行“非升即转”的动态管理制度。即在聘期内晋升高一层次人才,可执行相应高层次人才政策待遇;未通过考核或未晋升高一层次人才,不再执行高层次政策待遇,转入学校常规教师系列。
14.“四个中心”:指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15.“新工科”:是有别于传统工科的学科交叉产物,对应的是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被归纳为“五个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16.“1261工程”:指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为“1”条主线,着力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2”个抓手,即建立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国际化联合培养;“6”个环节,即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完善研究生教育分流淘汰机制,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就业质量管控,加强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基地建设;“1”个关键点,即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17. “一街三园多点”:指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是市教委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举措。“一街”指“中关村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三园”是指位于良乡高教园区(良乡园)、中关村软件园核心区域(软件园)和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厦(理工园)的三个大学生创业园。2017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园(G星系创客空间)等8所高校创业园被确定为“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形成“多点”。
18.“大科研”计划:指学校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团队组建和重大项目组织培育所开展的科研计划,以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19.“281”:指学校海外合作伙伴体系,即构建20所战略核心层院校、80所紧密合作层院校和100所友好交流层院校的海外合作伙伴关系体系。
20.“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1.“111”引智基地:指“111计划”、“111基地”。
22.“一主六辅”:指学校的校区包括平乐园主校区及花园村、惠新东街、管庄、琉璃井、通州、中蓝等六处辅校区。
23.“四环、三区、两轴、一门户”:指学校在“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将形成的校园空间格局。其中,“四环”是指以西区总配电室、10千伏开闭站、实验楼配电室及新建逸夫图书馆配电室为中心的校园电力环网;以西区1号热力站,北区锅炉房改造市政换热站,南区2号、3号、4号、5号热力站为中心的校园热力环网;以西大望路市政接驳给水、中水、污水,左安东路市政接驳污水,银杏大道东段市政接驳雨水构成的校园水利环网;以扩建信息楼机房为中心的校园信息环网。“三区”是指以图书馆、知新园、二教为核心的公共教学服务区;以校医院、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学生宿舍为核心的后勤保障服务区;以东、西学科楼为核心的学科群平台建设区。“两轴”是指以一教、二教、礼堂为轴线的历史文化轴;以综合科学楼和逸夫图书馆为轴线的礼仪文化轴。“一门户”是指改造校园西北角建设,以国际交流文化区为亮点的面对西大望路校园城市门户。
24.“高参小”:指市教委提出的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核心是利用高校在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专业素质、社会力量的优势资源,在小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专业支持。2014年启动“高参小”项目以来,学校积极参与了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第四小学、板厂小学、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首城校区小学、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小学、天坛东里小学等六所小学的体育美育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