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攻坚之年。
2019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一、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将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1.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工作,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教育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政治责任体现在狠抓落实上,把担当精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牢记“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要求,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狠抓民主集中制落实,严格执行重要批示指示督查督办制度,认真落实请示报告制度,自觉做到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集体意志办事。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2.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开展多层次、立体式、全覆盖学习,加强对党章、党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的学习。继续完善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机制,建设优质学习资源库,组织开展“菜单式”宣讲。研究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规划,统筹做好教职工理论学习。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巩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成果。继续加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建设,在理论研究宣传阐释中形成一批高水平成果。
3. 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进一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把政治素质考察摆在干部工作重中之重,大力培养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加强对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纪律的全方位管理,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从政治忠诚上教育干部主动担当、选拔任用上引导干部争相担当、教育培训上促使干部善于担当、管理方式上推动干部敢于担当、工作氛围上激励干部乐于担当。实施任期目标责任制,完成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目标责任书的编制工作,推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能上能下。研究制定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实施办法、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继续落实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方案,推进干部交流和挂职锻炼。对干部既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真诚关爱、撑腰鼓劲,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4.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进一步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教育部“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做好入选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示范工作室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学校首批“双示范”建设工作。深化“一院一品”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打造党建工作交流平台,严格落实院级党组织会议和学院(部)党政联席会制度,继续做好相关院级党组织换届工作。强化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和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党建经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党建难点项目研究,努力形成一批可推广的高水平成果。培育挖掘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先进典型,带动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5. 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坚决落实市委《关于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意见》,构建落实主体责任的完整链条。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加强对科研经费、招标采购、招生等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继续开展“进一步深化‘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和“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完善二级纪委工作机制。深化巡视巡察整改工作,建立健全巡察制度体系和工作流程。强化“一案双查”,推动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开展经常性、针对性、主动性纪律教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6. 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营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和谐喜庆氛围。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纲,带动全年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稳”字当头,将校园安全稳定作为全年的头等大事,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第一责任,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提升工程,进一步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抓好保密工作。加大实验室安全检查力度,启用危险化学品管理平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建立健全工作研判和应急处置机制。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全力做好各项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积极参与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围绕重要纪念日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战、共青团、离退休干部、校友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和规范学生社团管理,继续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展现学校广大师生喜迎国庆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7. 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抓紧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继续推进实施“十百基层”计划,开展“百强示范班”创建活动。实施“学生党员先锋工程”,落实“服务先锋”行动计划。深化“青马班”品牌建设,探索通过“青马读书会”等载体充分发挥教师引领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继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级课堂”协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抬头率和点赞率。加强学生大数据中心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力度,探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注重打基础、抓长远,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切实提高针对性实效性。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专任教师的协同机制,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8. 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做好师德考核年相关工作。把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审核。开展广泛深入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推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教育实践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对标对表上级文件,修改完善学校实施细则,对师德失范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惩处。挖掘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引导教师珍惜光荣、爱惜职业,让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9.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开展学校第六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召开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按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逐步构建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全面推进“四个回归”。组织开展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制定一流专业建设规划,继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切实保障教学投入,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加大实施教师“挂牌”上课的力度。完善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实现学位点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国际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校院两级导师培训体系,强化工程硕士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统筹办好继续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继续做好生源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就业创业工作。
10. 加强和改进素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科学规划论证学校国家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进一步健全科技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体系,鼓励因材施教、发挥特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课外体育锻炼。加大对校院两级运动队、艺术团的支持力度,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劳动精神,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国防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统筹做好军训和征兵工作。
三、坚持深化改革攻坚,进一步激发“双一流”建设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11. 坚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全面落实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全面监测学校“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落实《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工作。继续完善学科发展基础数据库,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评价。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强化交叉融合,实现有增有减。积极探索对跨学科二级教学科研机构的管理,继续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做好与央属高校学科共建工作,加快高精尖学科建设。扎实做好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整改和建设工作,按照“科技特区”“人才特区”的要求不断创新,着力提升高精尖中心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积极推进管理评价机制改革,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指挥棒问题。全面梳理分析现有评价机制的问题与原因,分层分类研究提出改革的思路举措。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和方式,建立符合各级各类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在校内各类申请、评审、分配、奖励、考核中,逐步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继续加大力度深化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改革,做好投入产出分析,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扩大二级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权,探索建立校院两级财务分担机制,统筹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校院两级办学活力。坚定不移推进公用房有偿使用,做到用房必有效、超额必交费、无效需退房,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13.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人才队伍。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力争在一流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全面改革岗位绩效发放方式,充分发挥岗位绩效分配的导向作用,激励教职员工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稳步推进各类人才政策的修订,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和招聘工作力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发展计划”,着力提升全职在校高端人才队伍体量。完善外籍人才管理与服务体系,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筹建教师学院,构建开放灵活的培养体系。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建立灵活用人机制,研究建立退出机制。结合第三轮全员聘岗的完成,做好上岗后的各类业务培训工作。
14. 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协同攻关。主动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城一区”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打造高质量创新平台。推进“基地+”科研新生态建设,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和服务,探索国家级科技平台与重大科技成果奖励培育机制,做好北京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建立绩效核算成果数据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绩效管理。发挥军民融合研究院作用,完善军民融合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军工科研项目保密管理。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专利转化新机制,引导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15. 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成立服务北京办公室,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谋划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继续完善“281”全球交流合作网络,拓展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在校生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流的数量和比例。扎实推进“111”引智基地建设,深化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品牌建设,高水平承办首届“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国际学术论坛。加强国际化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境外联络处。依托“京港大学联盟”“京台大学论坛”,加快构建港澳台交流合作网络。继续打造“留学工大”品牌,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数量和培养质量。主动对接支持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推动落实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合作项目,加快推进现有签约单位合作项目落地见效。
四、稳步推进各项基础性工作,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16. 以大学章程修订为契机,全面梳理学校权力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建设。启动《北京工业大学章程》修订相关工作,着力构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构架。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建设,切实保障学术委员会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加强和改进工会、教代会工作,确保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严格依法治校,提高精治、共治、法治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做好规章制度立项审批工作,提升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督查协办工作方式。落实政府会计制度,启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向教学、科研、管理延伸,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控力度。
17. 开展机关管理服务年系列活动,切实提高工作的规范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深入落实市委《关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决纠正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重“痕”不重“绩”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各部门工作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数据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倡导“马上就办、一抓到底”。普遍开展编制服务指南、开展政策宣讲培训等活动,严格落实通报制度。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数据共享和新媒体融合,着力提升机关全系统管理效能。全面清理和规范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实行目录清单制度,切实为教师减负,将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将“真服务、少折腾”落到实处。
18. 统筹推进校区建设发展,为学校未来发展积极争取潜在空间。做好基础设施改造修缮,提升校园空间品质,重塑校园空间秩序,努力推进零散校区整合置换工作。加强异地校区资源利用和统筹管理,推进管庄和通州校区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跨校区教学双轨运行体系。按期完成图书馆建设和搬迁工作,打造图书馆育人平台,努力满足师生工作学习需求。继续推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统筹建设学校英文网站群,提升“工大云”中心与数据中心支撑能力,构建学校安全高速的网络环境,最大可能方便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
19. 强化大学文化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继续实施大学文化整体提升工程,推进校园导引系统和楼宇导视系统建设,加强校园雕塑规划、公共休息交流空间等文化设施建设,举办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在实践中不断凝练推广工大精神,制作完善中英文版学校宣传片,有序推进“口述历史”工作,创作校园版校歌。制作学校文化建设成果汇编,全面展示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具有时代特征与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以筹备校庆60周年倒计时启动仪式为契机,形成学校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建立起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20. 主动向师生问计问策,更加积极地做好改善民生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和师生关注的问题,深入基层看情况、摸实情,注重抓深度调研、抓信息反馈、抓政策实施评估。结合校领导班子年度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情况,将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支持张泉村建设美丽乡村,确保脱贫不返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深度挖掘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在专业和课程上的选择自由度。不断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做好学生公寓改造调整工作。简化学生办事流程,继续推进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深化“健康工大”建设,关心关爱教职工身心健康,为师生健康提供更好的锻炼平台。进一步增加体检项目,完成教职工体检系统升级改造,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后勤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师生满意度。办好学校幼儿园,继续支持“高参小”工作和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建设,主动与朝阳区协调,努力帮助教职工解决子女入园入学问题。建好党员之家和工会小家,继续推动建立母婴关爱室。多措并举增加人员经费投入,努力提高教职工待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推进人才用房及青年教师周转房建设,继续为青年教师争取公租房,使广大师生对学校事业发展有更多获得感。
附件
相关名词解释
(共20项)
1. “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 “四个自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 “两个维护”: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4. “两学一做”: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5. “双带头人”:指探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原则上教师党支部书记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一般应兼任本机构行政职务。
6. “双示范”:指“示范党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示范工作室培育创建工作。
7. “一院一品”:指学校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各院级党委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凝练特色,强化品牌建设,实现一个院级党委打造并形成一个品牌的效应。
8. “四种形态”: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一是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二是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三是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应为少数;四是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9. “一案双查”:指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既查党员领导干部的违纪问题,又查执纪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
10. “十百基层”计划:指学校每年评选出100个优良学风班、100个优秀团支部,100个优秀宿舍、10个十佳班集体、10个标兵团支部和10个标兵宿舍,通过加强班集体、团支部、宿舍建设,增强学生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
11. “青马班”:全称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班”。在团中央的倡导下,学校于2013年11月开设了第一期“青马班”,对青年教师、青年干部、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其增强政治修养,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2. “三级课堂”: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校园教学、实践教学。
13. “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4. “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指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全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15. “四个回归”:指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要求,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16. “三城一区”: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17. “281”:指学校海外合作伙伴体系,即构建20所战略核心层院校、80所紧密合作层院校和100所友好交流层院校的海外合作伙伴关系体系。
18. “111”引智基地:指“111计划”、“111基地”。
19.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 “高参小”:指市教委提出的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核心是利用高校在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专业素质、社会力量的优势资源,在小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专业支持。2014年启动“高参小”项目以来,学校积极参与了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第四小学、板厂小学、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首城校区小学、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小学、天坛东里小学等六所小学的体育美育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