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信息公开清单  >  基本信息  >  年度工作计划  >  正文

北京工业大学2020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0-02-2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学校建校60周年,要全面建成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打好基础,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

2020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事业发展,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首要任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紧扣“十三五”目标任务,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事业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60周年。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 扛起政治责任,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把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全链条的防控体系,坚决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努力确保万无一失。

2. 科学研判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学校各项工作。坚持战时机制和常态机制并行,提前谋划,周密部署,细化工作预案努力把疫情的冲击影响降至最低。认真做好学生延期开学期间各项工作,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组织开展“共同战疫,北工大人在行动”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深度挖掘、讲好防疫抗疫故事,引导师生坚定“四个自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学校教学秩序,根据疫情发展做好招生考试工作安排,及时回应师生和家长关切。采取网上双选会、简化就业手续、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等措施积极稳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 强化政治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疫情防控工作的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面发动起来,引领广大师生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注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考察识别、培养锻炼干部。结合实际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党员先锋志愿行动,落实“双报到”机制,以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检验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二、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巡视整改工作,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

4.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折不扣落实巡视整改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各项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制度,认真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和重要批示指示督查督办制度。严格落实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持续抓好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的落实,继续推进“8+2”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市委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若干措施。结合市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把抓好巡视整改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集中体现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深化,坚决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5. 坚持铸魂育人,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贯彻向纵深发展。建立和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完善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机制,健全党校、专题培训班、读书班等各类培训载体,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每周三下午理论学习实效性,继续统筹做好教职工理论学习和领导干部上讲台工作。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理论研究阐释,加强理论宣讲团建设,推进厚重理论轻巧传播。定期编印《思想理论动态》等学习资料,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

6. 严格监督管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落实《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精神,持续实施干部队伍建设“二七一”计划,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继续探索分类选任、分类管理办法,坚决落实好干部标准,强化对政治素质和担当作为的考察。突出加强政治训练和蹲苗历练,综合运用轮岗、交流、挂职、兼职等方式,让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提高干部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强化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结构服从功能,着力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和合力。做好学部制深化改革后干部的选任和调整工作。继续落实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方案。编发《干部履职应知应会手册》。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推动干部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建立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管理机制,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建立干部管理台账,推进干部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干部状态分析研判。注重将巡视巡察结果运用在选人用人工作中,对政治不合格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加大干部违规违纪、个人有关事项申报等方面的查处力度。

7. 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落实教育部“对标争先”建设计划,严格规范标准、强化示范引领,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到位、全面有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重大任务落实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学部制改革,做好院级党组织换届、基层党组织设置等工作。积极开展基层党建新模式探索,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相促,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深化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坚持“一月一学院、一周一支部”调查研究,逐项研究、逐一破解基层党建工作薄弱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一院一品”品牌、优秀主题党日等活动建设。落实干部党员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统筹抓好校院两级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做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考核工作,强化结果运用。以院级党组织书记例会、研讨会、现场会等方式,及时总结凝练党建工作经验。把好质量关,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继续做好统战、群团、离退休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8. 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压紧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分管领域内的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构建落实主体责任的完整链条,清单化引领责任分解,动态化考核履责成效。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控力度,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校内巡察工作,在强化政治监督上下功夫。坚持把纪律和监督挺在前面,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持续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监督检查。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细化监督清单,修订监督执纪工作实施办法,有效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拓宽信访渠道,加强信访管理,强化纪律审查力度。加大科研经费、师德师风、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纪律教育,推进政策宣讲。完善二级纪委工作制度,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开展学校政治生态综合评价。

9. 提升化解风险隐患能力,全力保障校园和谐安全稳定。做好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各项维稳安保任务。完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研究制定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分层分类开展政治风险防范专项培训。深入推进科技创安工作,提升校园技防监控、消防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扎实开展日常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校内高层楼宇、学生宿舍日常疏散演习。加强校园交通规范化和智能化管理。长效推进清理整治工作,固化已有成果,加强源头治理,坚决防止高风险项目在校内落地。继续加大实验室安全检查力度,做好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系统和实验室安全巡检系统上线运行。

三、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0. 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探索“大思政”工作格局和全员育人工作格局建设方案,制定《北京工业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抓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级课堂”协同推进教学改革工作,探索课程融合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奋进新时代 担当新使命 铸就新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继续实施“学生党员先锋工程”“十百基层”先锋计划,开展“百强示范班”创建活动。继续打造“青马班”品牌。探索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的新方法新路径。建好北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持续加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建设。强化阵地管理,进一步健全意识形态研究报告、会商研判、情况通报、引导防控、管控处置机制,严格落实论坛、讲座、学术沙龙等报告审批制度,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深入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坚持“立德树人、厚植基础、突出实践、激励创新、推进复合、面向世界”,顶层设计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第六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成果,组织各专业制定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凝练专业办学特色,加强优势专业建设,组织2020年度北京市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北京市属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申报。落实批复后的一流专业内涵建设,注重建设实效。优化专业结构,继续推进按类招生与培养。组织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落实《北京工业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金课”建设,开展“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评选工作。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大赛。进一步加强与知名示范中学的沟通与合作,加强新高考招生政策研究,持续优化本科生源结构。创新就业创业工作机制,深化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工作融合。

12.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立足学科特色与培养优势,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工作改革,试点启动研究生创新类课程建设,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地机制。探索校院两级研究生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建设。持续完善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做好新增学位授权点申报筹备工作。着力构建立体、常态化的研究生招生宣传体系,健全招生内控机制和问责机制。积极推进科研经费博士招收工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建设力度,拓展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完成2020年第二批冬奥赛时志愿者招生工作。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

13. 加强和改进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成立北京工业大学素质教育学院,健全本科生第二课堂管理制度。修订《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完善竞赛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加强学生深度辅导工作和学生大数据中心建设,用好学生管理与服务系统。强化科学精神和学术诚信教育,开展“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教育宣传月活动,举办第十届科技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继续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积极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传播高雅艺术。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与监测中心体制机制。建立“学艺大讲堂”品牌,依托学科加强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国家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四、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能力

14. 以第五轮学科评估为契机,构筑良好学科生态。大力推动实施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以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为契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新的学科生长点,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总体水平。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组建环境与生命学部、理学部,推进城市建设学部和材料与制造学部实体化。完善和优化学科结构,全力打造一流学科群与高精尖学科,持续提升通用学科水平和学科特色,优化完善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学科动态管理和跟踪评价,扎实推进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深化与央属院校学科共建力度。完成“双一流”建设第一阶段总结,在队伍建设、人才评价体制、部分重点学科方向等方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15. 全面总结“十三五”任务完成情况,高水平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落实《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对照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对“十三五”期间学校总体规划、分专项规划及二级教学科研机构规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凝练特色与亮点,查找不足与差距,编撰《北京工业大学“十三五”规划整体完成情况报告》。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以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为两条主线,其他专项规划和学院(部)规划以两个核心规划为牵引,以党建规划为保障,启动并基本完成“十四五”发展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16.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服务北京的力度和效果。加强国家及行业智库建设,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健全服务北京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服务北京工作委员会、服务北京办公室作用,推出“服务北京行动计划”,拟制《北京工业大学服务北京中长期规划2020-2035》《北京工业大学服务北京白皮书》。推进与通州区、朝阳区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重要协议签署、合作事项落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怀柔科学城“纳米生物医药精准诊断子平台”建设。继续探索重大科技奖励培育模式,推动科技奖励持续产出。提升“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打造成果“培育、孵化、转化”为一体的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校外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进知识产权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加强科研诚信管理和科技伦理治理,规范科研活动、促进健康发展。

17. 推进学术生态建设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夯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加强“破五唯”评价导向,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分类评价学术体系。将政治审查和道德品行考察作为人才评价的必要因素,完成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文件修订,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深入推进终身教职(Tenure-track)制度。探索校-院-学科三级人才引培责任体系及工作机制,明确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聘期考核重点指标。实现人才引育直通车,打通校内高岗教授与年薪制人员通道。积极推进对第四层次人才认定博导资格工作。建立师德评价全覆盖体系,将师德教育摆在师资培养首位,将教职工的师德评价贯彻到人才引进、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全过程,强化对二级机构师德长效机制建设督导评估。建立教师学院,构筑全过程、全覆盖、分阶段、多维度教师能力提升工作体系。大力宣传师德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严格坚守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出台《北京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

18.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校院两级国际化协同推进,不断完善“一核两翼”“281”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重点地区的境外联络处建设。推进建设一流交流合作伙伴、高质量交流项目群,提升学生双向交流和高质量科研合作的频次与层次。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全过程、立体化宣传体系,修订《学生境外交流管理办法》《学生境外交流奖学金管理办法》,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持续推进“111”引智基地建设,完善多层次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项目体系,提高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推进构建“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UPS”(学校-教授-学生)国际化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探索建设“一带一路”中欧大学联盟。持续优化国际生源结构,推进2020年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深化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的多层次合作。统筹推进学校英文网站群建设。

五、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推进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9. 完成大学章程修订工作,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北京工业大学章程》修订工作,着力构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完善内部治理构架,提升依法治校水平。继续梳理完善学校“三重一大”议事决策规则,加强执行情况的监督。持续加强规章制度立项和执行工作,规范合同管理。全面推进校院两级预算管理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继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文件。继续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向教学、科研、管理延伸,全面完成科研、招生内控建设,启动教学或学生管理内控建设,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认真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完善学校审计制度体系建设。

20. 深化国有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改革,激发校院两级办学活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完成资产清查、产权登记、学院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互查工作。继续推进公用房核算及缴费工作,修订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公用房核算办法,完成公用房系统上线运行。盘活校区资源,大力推进中心城部分校区整体置换工作,继续推进通州校区土地划转工作和科技园区建设。加大各学院(部)实验室资源整合力度,深化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做好图书馆资源保障工作,为教学科研提供必要支撑,充分发挥图书馆育人功能。探索推进大物业改革。改革和创新信息化服务与建设模式,深入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创新创业、全面育人等全方位的融合,强化信息化全校协调、管理和统筹的职责和能力。

21.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机关管理服务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工作,持续改进领导干部作风,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师生工作。精简优化各类议事协调机构,继续提高机关各部门推进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为基层减负,使作风建设在常态长效推进过程中取得新成效。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正风肃纪、反对“四风”的首要任务和长期任务,深入调研排查,强化纠正整改。深化“机关大讲堂”品牌建设,分层分类开展理论学习和岗位培训。持续整合简化机关检查评比考核项目。继续优化提升部分服务事项的服务审批流程,完善办事指南,丰富网上办事大厅的服务内容。上线运行“智慧工大”移动平台,为师生办事提供更多便利。

22.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深化“接诉即办”工作体系,推动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有效提升市民热线反映的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积极稳妥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畅通师生反映问题的渠道,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力求从源头上治理和消除问题隐患。实现学籍异动网络化办理,推进奖学金证明自助打印功能建设,进一步规范学生档案管理,加强学生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大厅建设。做好基础设施维修,不断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继续强化民生保障,努力提高教职工待遇。合理配置周转房资源,继续积极争取北京市公租房资源,持续推进管庄人才房建设。扎实完成工会教代会换届工作。加强职工之家建设,全面推进非在编人员入会。继续支持“高参小”工作和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建设,办好幼儿园,努力为教职工子女提供基础教育资源。加大场馆活动场地的使用,为师生提供更好的锻炼平台,持续推进“健康工大”建设。继续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助力张泉村建设美丽乡村。

23.开展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凝聚人心促发展。全面总结60年办学经验,全方位展示办学成果,组织系列论坛、学术报告、学术研讨和重大科研签约及成果推介会,举办献礼建校60周年艺术作品展,营造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举办1+1+X系列国际交流会议,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回顾建校60周年辉煌成果,出版纪念建校60周年“口述历史”文集。举办校友高端论坛,打造校友活动品牌,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全方位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进程,生动讲好工大故事,大力弘扬工大精神,更好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增强凝聚力,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助力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