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信息公开清单  >  基本信息  >  年度工作计划  >  正文

北京工业大学2023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3-04-19

北京工业大学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筹备召开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之年。202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召开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为契机,贯彻落实分类发展要求,坚持内涵、特色、融合发展,推动政治生态与创新生态相互涵育,深化党建与业务“四同三促”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科技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办学治校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鲜明首都特质,深度融入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1.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各项措施,深化党建与业务“四同三促”深度融合机制,以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涵养创新生态的百花齐放。筹备召开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继续做好群团和离退休工作。

2.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分类培训、宣讲宣传和研究阐释,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基地建设。推动“大思政课”理念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优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课程的思政课程群建设方案,持续提升“大国首都”校级思政课质量,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师生思想动态调查。深化“青马班”品牌建设,讲好师德先进故事。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引领作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继续实施学生党员“三力教育”工程、“十百基层”先锋计划,组织2023年红色“1+1”示范活动。发挥研究生党建“双创”等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聚焦导学思政,开展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评选

3.推进“强基创优”建设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迎接党建《基本标准》入校检查,全面展现办学治校最新成果。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党建调查研究,指导基层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常态化开展全校党支部“过筛子”。高质量落实教育部“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继续做好“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的培育、申报和验收。评选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召开“七一”表彰大会。开办“优秀青年教师培训班”,进一步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和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力度。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建馆实训功能,打造组织化赋能创新阵地。深化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教育,常态化开展“在党逢十”等主题党日活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4.大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严格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健全“五环节”政治素质考察机制。继续实施干部治理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启动实施第二期青年骨干教师“双专长引领”计划,适时开展优秀年轻干部集中补充,蓄足年轻干部队伍源头活水。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施工队长”意识,在急难险重工作和重大任务中考验干部。推动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做深做细各项关心关爱干部举措,有效提振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精气神。从严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统筹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集中填报和查核。

5.压紧压实“两个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入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动态修订落实主体责任“三个清单”,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考核和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成果应用。建立健全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台账、资源库和智库。认真学习领会全市警示教育大会精神,着力补齐全面从严治党的短板和漏洞,持续巩固巡视整改成效。对所有被巡察二级单位全面开展巡察整改“大起底”,强化巡视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学校党委巡察工作安排健全“两个责任”贯通协同机制,加强对二级党组织责任落实的督促指导和约谈问责,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和警示教育大会,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政治监督,持续构建“1+N+X”监督格局。把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加大科研经费、师德师风、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纪律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大纪律审查调查力度,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坚持“优教风、严学风、强作风”,持续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二、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主动塑造事业发展新动能

6.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将创新能力培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聚焦国家、北京和行业领域的核心需求,加快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通过科教、产教融合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探索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改革。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继续推进微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施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完善实践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在线资源建设,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示范效应。加速实习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实习实践教学质量。深化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宣传和推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制订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强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持续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体系。完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发挥优秀导师示范作用,探索校级优秀导师及团队评选。制定专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做2023年学位点授权审核。举办第十三届科技节。优化立体化招生、宣传和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就业育人,逐步建立学生出国留学指导咨询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

7.着力提升科技硬实力。强化基础研究科技设施建设,深度参与建设怀柔科学中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协同建设弯铁线站,推进物质科学研究院建设,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支撑。强化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全力参与怀柔国家实验室和苏州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力争产出更多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深化“基地+”科研新生态建设,以“揭榜挂帅”方式实行有组织科研。建设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服务系统,提供技术转移经纪人队伍支持保障,持续落实国家大学科技园整改。持续提升学校服务国防事业的能力与水平。加大对学校智库及智库成果的培育,推进“有组织的智库建设”,以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政府批建的哲社基地为抓手,为国家和北京各级政府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更多发出工大声音、树立工大形象。

8.持续打造新时代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面向全校的多元化多层次教职工队伍体系,为首都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创造内生动力和活力。加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个一批”计划,在现有人才中提升一批、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靶向施策挖掘一批。制定高端人才和新锐青年学者培育计划,进一步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推进定编定岗,制订岗位分级工作方案。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文件,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改革和落地实施。探索教师长聘岗位制度。探索非事业编制博士后用人机制。优化学校机构设置,建立科学、精简、高效的机构运行模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加强Tenure-track教师合同聘用、薪酬调整、过程督导等管理,启动并完成首批试点Tenure-track机制教师的中期督导。

9.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影响力。打造高水平外籍教师队伍,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持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持续优化全球高水平交流合作网络,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务实合作。打造示范性的海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交流机构。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不断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推进“在地国际化”,提升学生长短期境外交流项目规模与质量。扎实推进“一院一品”育人机制,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动国家“111”基地和政府引智项目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地区高校的联络,拓展校际合作交流。牵头成立中爱中外合作办学联盟组织,召开联盟成员第一届会员大会。逐步构建“预本结合”模式,探索国际预科与本科教育相融相促,以“书院制”为核心提升国际学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推进“留学工大”品牌提档升级。

三、落实分类发展要求,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10.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和“双一流”建设。组织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和各一级学科对“十四五”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跟踪“十四五”规划责任目标书的落实情况,组织召开“十四五”规划中期进展情况总结会。持续深化“双一流”建设,做好一流学科群及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做好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周期总结。持续加强学科优化调整,推进《北京工业大学学科交叉与基础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召开学科建设推进会,深入分析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开展学科建设数据监测,细化学科建设计划和任务,强化学科内涵和特色发展。统筹做好分类发展专项项目申报及储备。

11.围绕北京高精尖产业及碳中和、城市更新等重大需求强化特色科研。积极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盯“五子联动”融入首都新发展格局。积极发挥北京现代制造业研究基地、未来产业研究院、区块链研究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开展首都高精尖产业评估分析,找准与学校优势学科结合点,谋划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智能建筑,瞄准安全韧性、绿色低碳、智慧宜居的发展方向,在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产业标准制定和政策引导、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开展有组织科研,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以技术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制定碳中和和城市更新行动计划,设立研究基金,开展特色研究。持续跟踪推进城市碳中和零碳关键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申建,围绕零碳新能源与新材料、城市保障型产业零碳关键材料技术等开展有组织科技攻关,为北京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

12.统筹推进“1+3+N”战略布局。主动融入“三城一区”建设,落实与朝阳区、经开区、怀柔区的全面战略合作,拓展北京其他区县及国内合作。建立与通州区人民政府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北京工业大学国际示范校区,助力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及副中心国际化建设。创新对外合作服务机制,建立与怀柔实验室、中科院高能所、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丰台区等单位的战略合作关系,推进与北燃实业集团、京东集团、中铁建工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合作签约。

四、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13.以“一室三馆五中心”为抓手提升组织化程度。着力健全完善办学治校各项组织机制和工作流程,提高组织化程度。以“一室三馆五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化资源整合统筹、完善协同配合机制,发挥好“组织中台”作用。成立校史和文博管理中心,统筹博物馆资源,发挥博物馆育人功能。用好学校党建馆,突出实训功能,完成学校党员干部、党务干部、全体党员轮训全覆盖。完善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工作机制建设,加强科研数据统计分析与科技政策研究。

14.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校园卡功能,做好财务智能报账系统、OA办公系统升级和APP业务集成等建设,把为师生办实事落到实处,为学校治理提供信息化保障。强化数据中台建设,加速推动数字化促进中心建设落地。改造一教校园网络,提升多媒体教室基础环境。加强校园网安全防护,持续保障网络安全。推进“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和“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建设和验收。

15.加快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围绕国家和北京市在能源、材料、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发展需求,着力培养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领军人才,打造具有北工大特色的新型示范学院,建立以杰出学者为领衔的学业导师制度,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探索实施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进行碳中和相关新专业建设,打造跨学科交叉特色。深化科教产教融合,与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学合作,定向建立双碳领域工程类人才培养项目,组建产教融合发展联盟。聚焦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等工程技术难题,建立校部(院)两级双碳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开展双碳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推进教学组织、管理和服务改革。

16.切实提高依法治校水平。树牢法治思维,推进合同管理系统建设。深入推进校企体制改革,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加强全校经费统筹,落实“放管服”政策,加强负面清单管理和经费领域风险管控。健全财务各项制度,建立财务分担机制,推进“校部(院)”两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财务治理能力与财务信息化建设,健全资金盘活机制,加强支出审核和风险管控。完善审计制度体系,制定出台学校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办法。进一步强化审计整改,实行审计整改“对账销号”机制,压紧压实审计整改责任。以内控评价为导向开展风险评估,修订内控手册,健全完善内控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内控专项核查,加强督促问题整改落实。继续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向教学管理领域延伸。

17.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做好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及委员调整,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探索“大机关”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机关职能部门工作的统筹性、计划性、协同性。加强“大保密”管理体系建设,发挥保密工作服务和保障作用。不断提高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继续落实资产精细化管理,修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持续加强校级大型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大型仪器采购前论证与绩效考核联动,建立校-部(院)两级大型仪器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深化绿色低碳校园建设,完善能源监控系统,搭建校园能耗统计平台,推进用能考核。推进后勤标准化建设,完善物业监督管理制度,推动物业服务高质量运行。

五、扎实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保障和增强师生获得感

18.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防线。做好“乙类乙管”下学校应对疫情能力建设。深化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分级责任体系。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校园安全和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及时感知安全稳定态势,提升监测预警精准性。强化校园宣传阵地网络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不断提高发现和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巡检,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19.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优美校园环境。推进“一区”“两线”校园规划,持续对老校区建筑与空间环境进行安全品质双提升。优化管庄校区物业管理配套,制定管庄校区教师周转房的分配方案。推进琉璃井校区供暖改造。加强图书馆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建设,提升情报服务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和文化育人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推进抗震加固及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挖掘提升校园空间品质。打造安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打造校友文化特色品牌。

20.持续改善民生保障。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进一步抓好学校“接诉即办”平台建设,增强机关服务师生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关心下一代和困难师生帮扶,持续提升“双代会”代表及工会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推动“青教赛”“青管赛”创新改革。继续推进与朝阳区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合作,不断拓展教职工子女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健康工大”工程建设,做好教职工体检后半篇服务落实引智帮扶,巩固乡村振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