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2024年工作要点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目标任务为抓手,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扎实推进内涵、特色、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统筹发展与安全,不断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以改革为抓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奋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中贡献工大力量。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持之以恒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首善标准,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及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各项措施,坚持和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和督查督办制度。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抓好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建设的意见落地落实。
2.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好关于提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的要求,统筹做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委常委会学习和师生理论学习,积极开展理论研究阐释,深入推动理论宣讲工作。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持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加强党情国情市情校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发挥“三全育人”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实施学生党员“三力教育”工程,选拔年度“三力先锋”;分类分阶段对全体学生党员开展培训,建立完善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体系。提升征兵工作实效,将征兵宣教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全流程,开展校院两级拥军优属活动。
3.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常态化开展全校党支部“过筛子”。深化“一党委一清单”质量控制长效机制。夯实党员发展和管理,坚持“两个相对固定”,全覆盖开展“在党逢十”“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做好16个二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坚持将党支部建在处室,推进机关部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深化“四同三促”深度融合工作机制,实施“四同三促”专项规划,压实深度融合工作机制,引领保障学校事业内涵、特色、融合发展。实施党建引领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交叉任职、协同会商、双述双进、考核关联工作机制,清单化落实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重点任务。开展首批“四同三促”标杆院系、样板支部评选和培育,聚焦深度融合选树一批“优秀主题党日”和“精品微党课”,加快推动基层党组织实现“一融双高”。推动基层党建示范创优,高质量落实教育部“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继续做好“样板支部”“双带头人”的培育、申报和验收工作,开展学校第二批“双示范”党支部结题验收。做好“双创”“双百”先进党支部的建设宣传总结工作,实施“十百基层”先锋计划,开展第十届党史知识竞赛,组织2024年红色“1+1”示范活动评选。
4.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加快建设堪当重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做好中层干部的选拔工作,持续建设结构优、功能强的领导班子。持续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制定实施《北京工业大学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在急难险重工作和重大任务中考验干部。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蓄足优秀年轻干部队伍源头活水,逐级做好干部管理,推动年轻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与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实施任期考核,强化干部考核结果运用,形成干部精准画像,加强对干部的关心关爱。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提升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查核一致率,持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建设有竞争力的干部队伍推动学校治理体系提质增效。
5.持续巩固深化巡视整改,提升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实效
坚决落实巡视整改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整改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常态化整改责任落实,着力巩固拓展整改成果,以更大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加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稳步高质量推进学校党委任期巡察全覆盖,实施巡察工作“质量提升行动”,健全完善巡察整改工作机制,切实强化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加强巡察队伍建设,提升政治监督质效。
6.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监督机制,强化各级党组织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定期分析研判政治生态,动态修订“三个责任清单”,统筹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考核,切实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持续推动“两个责任”贯通协同,及时发现和通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约谈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考核存在突出问题的二级党组织负责人,对履责不力问题依规依纪追究责任。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深入开展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以案示警、以案明纪,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明确职责所在。
7.努力构建大监督格局,提升监督治理效能
把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深化“三风”建设。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纪处分、政务处分、教职工处分、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学生违纪处分等各类处理处分有序衔接机制。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警示教育大会,强化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加大科研经费、师德师风、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纪律教育,定期通报典型问题,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严肃执纪问责。
8.加强党对统战群团工作的领导,凝心聚力服务学校事业发展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工作,完善校领导联系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基层组织制度。推进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常态化,完善学生科技竞赛孵化体系,引导青年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挺膺担当,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升美育实践成效,深入推进学生艺术团发展建设。筹备开好2024年“双代会”,做好开闭会期间代表提案征集和宣传工作,为学校工作建言献策。持续提升“双代会”代表及工会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推动“青教赛”“青管赛”创新改革。落实离退休工作领导责任制,发挥“五老”特色优势,做好“六好”支部示范创建工作。完善教职工心理健康协会以及教职工心理健康专家库建设,引导教职工关注身心健康。
二、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生态新格局,提高文化育人实力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9.发挥“三馆矩阵”“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育人优势,打造五育并举重要阵地
健全“三馆矩阵”运行机制,统筹管理学校各类场馆,精心打磨“三馆”的展陈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系统提升学校组织化水平,进一步在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上发挥作用,推动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用好党建馆、科技馆、文化馆“三馆”矩阵资源,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发挥“三馆”育人功能,构建“教室-教师-教材”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统筹“三馆”和相关机构建设,打造师生结合的专兼职队伍。建成双奥纪念馆,推进科技馆二期建设,完善日常管理运行机制。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打造高质量有影响的文化育人活动品牌。完善“大思政”育人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选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政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施策,持续加强学风建设,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推进校级特色思政课建设,邀请更多校外专家走上“大国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概论”系列校级特色思政课讲台,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更多生动实践。加强高质量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建设,建立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制度,统筹做好班主任、专兼职辅导员、社区辅导员、政治辅导员、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建设,形成育人合力。
10.深化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及迎评工作
高质量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及迎评工作,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聚焦服务贡献,强化特色建设,编制专家评估工作方案,切实推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组织开展学位授权点周期性核验自我评估,全面检查学位授权点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组织36个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类别开展学位点自评、校外专家评审、整改提升,为2025年周期性核验抽评工作打好坚实基础。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数据中长期、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强化教学质量督导的评价机制建设。
11.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开创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
开展第七次教育教学大讨论,突出“数字化绿色化”双化协同,优化课程体系,切实做好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实施第二课堂学生能力提升工程,丰富第二课堂课程形式和数量。塑造“美在工大”文化浸润品牌。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推荐申报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深入推进本科新形态课程建设及知识图谱智能教学应用系统使用。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继续举办具有工大特色的“工程大师讲坛”“名师工作坊”;做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评选推荐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谋划2024年度新专业申报及双学士学位项目申报,推进专业调整优化实施落地,在专业负责人制度、资源投入保障与政策引导调控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申请2024年工程教育认证复评并筹备入校考查。
12.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打造政产学研用贯通的育人高地
充分挖掘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对2023年培育项目进行中期总结交流,启动202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培育项目的申报工作,以优秀成果培育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进一步完善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布局,全力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博士点,以信仰基石、人文素养助力学校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构建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持续优化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试行“学校一对多企业”和“企业一对多学科”建设模式;推进优质产教科教融合案例、劳动教育典型案例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和推广。持续优化“四级四类”竞赛管理机制。持续深化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建立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指导教师制度,推进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的有机衔接。
13.以新型学院为试点,探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深化樊恭烋荣誉学院提质增效改革,强化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做好樊恭烋先生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等文化宣传工作,加强人才选拔,打造书院制学习环境,培养大国栋梁。加快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做好首届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项目学生选拔工作,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提升跨部门联动协作效率,推进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挥产教融合教学育人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14.对标“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招生-培养-深造-就业-校友”联动
把握高考改革机遇不断提升本科生源质量,坚持与学校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向同向同行,统筹分配招生计划,继续优化京内外中外合作办学生源计划结构,优化中外合作办学、“外培计划”等国际交流项目。推动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向纵深发展,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申请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以实际行动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突出对考生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考察,加强与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联动,加大对优秀生源吸引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宣传品牌化建设。聚焦高水平人才培养加强“招生-培养-深造-就业-校友”联动,完善全员、全年、全方位三维招生宣传服务体系,推进京内外优质生源基地建设,打造“爱北京,来工大”招生品牌。优化就业工作体系建设,强化校级就业指导,加强校院两级沟通联动,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巩固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实施宏志助航计划。推进立体化就业市场内涵建设,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健康发展,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毕业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力争毕业生不就业、慢就业情况处于较低水平。
15.持续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以国际化赋能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开展成建制、专业化的定制研学项目,提升研学项目育才实效。探索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培养并轨、趋同管理,规范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建立校-院-专业三级国际化工作责任体系。探索设立学校首个全英文专业。推动“跨境国际化”与“在地国际化”模式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育人导向,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优化学生境外交流管理及奖学金激励政策机制,以国际化赋能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持续完善高水平全球交流合作网络,结合学科特色,深入实施学院“2(核心伙伴)+4(紧密伙伴)”全球交流合作网络建设计划,持续深化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交流合作,筹备召开中爱中外合作办学交流会,充分利用中爱建交45周年契机,与爱方、通州区共同讲好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典范故事。推动“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港澳台交流合作。
三、面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扎实推进内涵、特色、融合发展
16.全面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以高质量指标体系推动内涵、特色、融合专项发展规划落地
夯实内涵特色发展“基础”,推动以“双基一高”为牵引的内涵发展和重点领域特色发展,做强融合发展“基地”,不断激发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地功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对照学校“十四五”中期总结存在问题与障碍,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强化制度保障,全力推进学部(院)、各学科高质量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加强前瞻性部署,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学校编制“十五五”发展建设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科学制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结合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内涵、特色、融合专项规划,按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化等维度,制定学校2024年度建设计划,学校各职能部处分解年度建设指标,学部(院)承接建设指标,构建学校-职能部处-学部(院)三级指标承接体系,以目标为导向深入推进建设计划落地,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17.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学科交叉融合
持续推进国家“双一流”建设,瞄准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聚焦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与北京高精尖产业布局,深化“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一流学科群建设,加强高精尖学科建设,以点带面形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加强基础学科与交叉平台建设,保障基础研究资源条件,优化调整基础研究学科研究生招生分配机制,强化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有组织的工程应用技术核心问题研究团队建设,增强原始创新基础驱动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面向首都新型工业化发展和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紧抓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双向融合转型机遇,聚焦“四个特色”方向,丰富传统优势学科内涵,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继续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提升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能力。提升分类发展改革新动能,聚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全面统筹分类发展专项、分类发展定额经费,优化学校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编制项目绩效考评工作办法,根据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修订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年度绩效考核方案,推进分类发展高质量落实落地。加强有组织的学科建设,总结2023年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经验,持续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优化学院治理机制,打造“高峰学科凸起、高原学科林立、特色与基础学科稳固”的学科建设体系,促进学科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8.有序拓展“一体两翼多节点”创新发展空间,深度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加快推进朝阳、大兴、怀柔、亦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地建设落地见效,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进一步深化校地企合作,完善建设模式和运营机制,充分激发创新区的育人功能,形成“场景牵引、项目带动、人才汇聚、平台支撑”的工作格局,推动入驻项目落地见效。结合山河湾谷创新区先导区发展,筹备建设山河湾谷学院;深化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合作,共同申报支撑平台或建设项目,助力学校建设成为北京东南部国际化技术交易中心。积极参与怀柔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第一束光”测试运行,申请“医学增材制造及大科学装置应用”交叉研究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怀柔园建设。围绕氢的制、储、用等全链条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重大课题申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大兴,举办氢科技专场论坛,打造氢能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高地。探索建立由经开区企业出题、北工大答题的“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机制,提供“一站式”成果转化落地服务,支持在北工大科技园大厦建设特色孵化载体。优化通州校区功能定位,积极回应北京城市副中心国际化发展需要,深度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推动办学资源深度交叉融合,全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办学示范区。加快推动“多点”布局落实落地,与头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服务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推动校友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大校友和基金会工作力度,以推进学校与校友企业、友好合作单位深度合作为抓手,创新服务北京工作机制,运用好“北工大校友”服务平台,提升校友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增强校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9.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组织科研,建立有比较优势的规划引领、指标体系、政策引领、场景应用、榜样引领。建好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其他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依托材料学科优势资源,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聚焦北京及京津冀都市圈的材料资源循环利用和无废城市运维的迫切需求,推进与北京金隅集团、北京能源集团等头部企业的深入合作。打造首都“双碳”引领创新高地,围绕国家和北京市在能源、材料、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新型学科体系,加快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构建多元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和创新研究高地。对照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计划,将六大方向和学校“四个特色”发展方向相结合,融入北京未来产业总体布局。打造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需求,健全智库中心管理机制,加强选题研究,推进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建设,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各委办局提供决策支持。探索建设国际科研合作激励机制,积极推进申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健全国家-北京市-学校三级引智支持体系建设,鼓励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推进引智项目的培育孵化项目建设。落实怀进鹏部长访问爱尔兰后续落实事项任务要求,重点支持爱尔兰、波兰等科技创新合作,建立碳中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联合实验室,对标对表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科研基地。
20.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量
高质量承办中关村论坛分论坛,以“智汇高校,驱动创新”为主题举办中关村论坛-高校专场,打造“一会一展”新模式。践行“植根首都、科技报国”初心使命,紧密围绕促进前沿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持续办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推动“基地+”科研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加强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加强推进基地的分类建设与评估考核,促进基地持续高质量发展。推进各级各类科技成果报奖工作。通过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年度监督审核。联合打造国家级科研基地,强化资源统筹,开展有组织科研,面向应用基础研究,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完善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推动开展尽职免责及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文件落地。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经理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贴身服务水平。完善揭榜挂帅制度体系,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专利价值分析工作,做到精准对接,高效转化。加强科研信息系统建设,完成科研新系统成果部分升级,打通论文认领平台与科研新系统数据,推进成果信息、科研合同管理等工作信息化。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服务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21.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奋力打造首都高校人才建设先行区
坚持引育并举持续扩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以育为主,引为补强,完善学科建设导向、面向首都重大需求与前沿科学方向的人才引育机制,坚持“以才引才”“一人一策”,建立个性化团队建设支持机制。构建大师、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成长梯队,利用校内外重大创新平台和基地强化人才培养,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围绕特色领域,推动学科“大交叉”、承担国家“大项目”、打造智库“大团队”。进一步落实校内校外“双聘”新体系。加大青年人才培育支持力度,开展新锐青年学者培育团队遴选工作,完善“青年教师发展计划”。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环境,将“人才会客厅”做大做优做强做实,建设成为青年人才成长的助推器。锻造一流创新人才方阵,不断聚集碳中和、城市更新、人工智能、高端智库建设等特色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引智项目培育行动,培育重点学科方向的引智基地。
22.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机制体制改革,将党管人才作为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的坚强保障
深化人才评价机制体制改革,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推动服务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3510”战略实施,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持续破“五唯”立“新标”,完善人才发展治理格局。稳妥有序推进2024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落实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成果,做好新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建立校部(院)两级管理体系下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开展定岗定编工作,充分调动校院两级工作积极性,确保定岗定编工作落实到位、到“末梢”,提高全员生产力。推动岗位分级工作方案实施,推进岗位分级聘用体系和岗位聘任体系相衔接,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增加聘用制人员数量。探索非事业编制博士后用人机制,完善博士后岗位体系。
23.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分类管理,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凝聚人才合力的良好生态
全面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等共存的多元化薪酬体系。以高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为指引,修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探索校部(院)两级绩效分担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深化分层分类管理,统筹优化各类绩效分配方案,构建与教职工职业发展特点相匹配、与增加知识价值相适应的薪酬激励长效机制。
24.拓展教师队伍国际化能力提升途径,推进高质量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推进“有整有零、类型丰富”的教师国际化能力建设体系,以线上或线下结合的形式与境外一流高校合作,推进类型丰富、内容多样的教师国际交流能力提升培训。创新实施海外引才“分片包干”制,将科学家交流情况列入学部(院)年度考核指标,推进外教趋同管理机制改革,探索国际及港澳台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评价体系。
五、坚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改革为抓手持续释放内部治理效能
25.统筹资源高效配置,有效破解学校治理“最后一米”难题
深化依法治校,以《北京工业大学章程》为统领,持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加强对基层学术组织的指导和监督,提升学术治理水平。深化机构改革方案,坚持“三化赋能”,以权责清晰、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推动机构“撤、并、改”,深化机关大部制改革,优化新组建学院内部治理机制,继续推动学部改革工作,加强学科优化调整,规范三级机构运行机制,为基层扩权赋能,提升学校整体运行效能。深入推进组织中台建设,强化“五中心”议事协调功能,完善创新协同机制。继续落实资产精细化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继续推进对公用房管理系统的数据更新和维护,推进学校高性能计算资源整合,规范房屋土地出租出借工作,推进大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做好文献资源保障,落实资源建设经费校院两级分担机制。
26.统筹教学、管理和服务信息数据共用共享,以数字化赋能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校园各类数据有效共享,建设全校统一的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消除信息孤岛,全面探索数字教育新机制、新模式和新形态,加强数智教学,做好智慧教室和课程等各项保障。推进内控信息化建设,建设财务大数据内控稽核系统,构建风险识别预警机制,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逐步实现事前检查、事中控制、事后补救,有效监控业务开展情况。提升财务数智化水平,实现财务智能报销系统全面推广,做到多项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零投递,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服务和数据分析水平。做好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资源保障运维,升级改造校园网出口网络核心设备,完善面向教师主题的可视化展示统计,改善公共多媒体教学环境,继续更新公共多媒体教室老旧设备。
27.不断健全“强作风、优教风、严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优化育人生态和育人环境
切实发挥“作风”建设在“三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完善激励保障制度,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开展干部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制定实施细则,以过硬作风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辐射带动教风、学风建设,推动干部、教师、学生三支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师德师风日常教育和监督管理,举办“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校内宣讲活动,发挥“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教师宣讲团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生动讲好师德先进故事,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28.创新各类资金筹措机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校部(院)两级分担机制,强化部(院)预算主体意识,合理预算分配方案,持续加强预算过程管理。加强科研经费流程管理和统筹,深入落实“放管服”要求,优化科研经费业务流程,持续加强科研经费过程管理和财会监督,做好科研项目年度结余经费统筹。提升基本建设及改造工程综合管理效益,加快推进“一区、两线、三主题”规划建设不断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持续规范经费支出制度建设,持续提升筹资水平,完善学校收入管理机制,严格报销管理,加强对经费使用突出问题的审核把关,加大应收款清理力度,稳步推进学校历史借款问题解决。
29.持续深化校企改革,健全大学科技园管理运营高效机制
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科技为牵引,全面服务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推进管理业务和运营业务有机结合,结合免费开放许可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成果筛选和宣传引导力度,提升科技成果入园转化数量。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做好集中统一监管工作,完成对脱钩剥离和清理关闭企业的处置,加强对保留企业的管理监督。加强校办企业风险防控,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体系,确保校办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挖掘协同创新孵化动能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深化参股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完善多元创业孵化服务,加强京津冀区域合作,促进开放协同发展功能。
30.发挥内部控制效能,推动审计结果充分运用
继续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向教学管理领域延伸,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学部(院)内控体系范本,优化二级内控业务流程、完善制度建设、编制内控手册。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夯实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主体责任,对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做到举一反三,推动标本兼治。加大对审计整改的指导督促检查力度,进一步推动审计监督与校内其他监督贯通协同。
31.构建“大文化”工作格局,不断凝聚师生干事创业的强大能量
制定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划,设立相应指标体系,量化文化建设水平,完善制度建设。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工大校训,强化“植根首都、科技报国”的价值引领,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校文化建设全过程,讲好工大故事。深化大学精神内涵建设,丰富校史文脉,建造已故院士的雕像,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主题氛围营造,更新学校宣传片、宣传册,以文化建设持续助力招生和科研、行政人才优化工作,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中植入工大文化元素。持续开展“口述历史”工作,开展经典诵写讲、推普周等活动,丰富文创产品、文化活动等文化载体,进一步擦亮“文化节”“科技节”双节文化名片,推进“‘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利用首都文化资源滋养校园文化生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校园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守好底线,及时做好校园文化标识、标牌等的更新工作。
六、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32.健全安全稳定工作体系,打造更高水平平安校园
构建大安全工作格局,坚决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平安校园”的有关部署,巩固深化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健全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细化安全工作责任落实体系。加强安全稳定前瞻性建设,完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机制,推进技术防范系统整合与多源安全数据融合运用。构建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加强安全稳定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分类指导培训,完善追责问责联动机制。深化校地协同机制,多维度提高学校整体安全防范能力。推进学校“12345接诉即办平台”建设,健全“接、派、办、评”全流程工作机制,以“小切口”聚焦具体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学校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运行情况的隐患排查,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校园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做好维修维护,为校园安全平稳运行提供坚实保障。落实“楼长责任制”,夯实“学校-二级单位-网格-个人”四层责任落实体系,织密筑牢校园安全防控网络。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巩固深化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专项整治成果,持续完善意识形态责任主体、阵地管理、工作落实台账,健全三级检查监督体系,加大专项督查检查力度,压实意识形态“一岗双责”。强化意识形态专题培训和警示教育,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发现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化师生思想动态调研,制定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工作指引,提升二级党组织阵地建设管理的能力水平。完善保密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开展全方位保密宣传教育,迎接“双随机”抽查。强化交通安全管理,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警示教育,落实学校《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遏制安全事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常态化开展实验室安全日常检查和专项抽查,修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
33.持续强化民生服务保障,不断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续推进绿色学校建设,推进校园物业标准化建设与智能化管理。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建设,打通学生社区育人服务“最后1米”,用一流学生社区建设服务一流人才培养,以数字化赋能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探索推动师生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有序落实基础设施改造项目计划,改善学校基础设施使用条件。推进1号宿舍楼抗震加固改造施工,推动北区学生住宿抗震加固改造规划落地,加强校园公共空间配套生活设施建设。实施科学楼屋顶钢结构改造,消除建筑安全隐患。推动旧图书馆改造工作。推进通州校区基础设施修缮、改造升级,不断优化硬件环境,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推进档案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管庄教师公寓第二轮申请选房入住工作,继续积极争取政府保障性住房支持。完善师生员工特殊困难帮扶机制。推进健康工大工程建设,做好体检后半篇文章。统筹推进与朝阳区基础教育合作,为教职工子女入学提供优质资源。
附件:2024年拟召开的重要会议
附件
2024年拟召开的重要会议
1.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
拟召开时间:2024年3月
2.“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暨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会
拟召开时间:2024年3月
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启动会
拟召开时间:2024年3月
4.第七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启动会
拟召开时间:2024年4月-5月
5.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
拟召开时间:2024年4月
6.教职工运动会
拟召开时间:2024年4月
7.双奥馆落成典礼
拟召开时间:2024年5月
8.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拟召开时间:2024年5月
9.校园开放日
拟召开时间:2024年5月
10.北京工业大学组织工作会议
拟召开时间:2024年6月
11.学生毕业典礼
拟召开时间:2024年7月
12.第十期教师青马班结班仪式暨第十一期教师青马班开班仪式
拟召开时间:2024年7月
13.北京工业大学基础研究工作推进大会
拟召开时间:2024年7月
14.2024级学生开学典礼
拟召开时间:2024年9月
15.2024年教师节大会
拟召开时间:2024年9月
16.2024年荣誉退休仪式暨新退休人员欢迎会
拟召开时间:2024年9-10月
17.“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年度会议
拟召开时间:2024年9-11月
18.第八届国际青年学者“日新论坛”。
拟召开时间:2024年10月
19.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线上评估启动会
拟召开时间:2024年10月
20.第八届第五次校友代表大会暨校友返校日活动
拟召开时间:2024年10月
21.中爱联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大会
拟召开时间:2024年10月
22.学生年度颁奖典礼
拟召开时间:2024年12月